核心区分原则:需要结合菌落形态、生化反应(关键试验)和药敏谱进行综合判断。没有单一指标能绝对区分,但某些试验具有高度指向性。
一、 菌落形态(在常用培养基上)
1、大肠埃希菌:
麦康凯琼脂: 典型菌落为鲜桃红色(发酵乳糖产酸),中等大小,湿润,圆形凸起。
中国蓝/伊红美蓝琼脂: 典型菌落为紫黑色(有时带金属光泽),或深紫色。
血琼脂: 灰白色,湿润,中等大小菌落,通常为β-溶血(不完全溶血,形成透明环)或γ-溶血(不溶血)。部分菌株可产生粘液样菌落,但不如肺炎克雷伯菌典型。
2、肺炎克雷伯菌:
麦康凯琼脂: 菌落呈粉红色到深红色(发酵乳糖),但颜色通常不如大肠埃希菌鲜艳。菌落大而粘稠是显著特征,用接种环挑取时可见明显的粘丝。
中国蓝/伊红美蓝琼脂: 菌落呈粉红色到紫色,通常较大、粘稠。
血琼脂:大、灰白色、非常粘稠、光亮的菌落是其经典特征。用接种环挑取时粘丝现象非常明显(“拉丝试验”阳性)。通常不溶血。
3、阴沟肠杆菌:
麦康凯琼脂: 菌落通常为淡粉色或无色(发酵乳糖能力较弱或不稳定,产酸少),形态多变,可以是湿润光滑的,也可以稍显干燥或边缘不规则。有时菌落中心呈深红色(鸟眼状)。
中国蓝/伊红美蓝琼脂: 菌落颜色多变,可能为无色、淡粉或淡紫色。常比大肠和肺克菌落稍扁平。
血琼脂: 菌落通常呈灰白色、湿润、中等大小,一般不粘稠,不溶血。
二、 关键生化反应(核心区分试验)
以下是实验室最常用、区分度最高的几个生化试验:

重点解读:
吲哚(+) + 动力(+) + 赖氨酸(+) ≈ 大肠埃希菌:这是大肠最典型的模式。需注意:有少数动力阴性或赖氨酸阴性的大肠菌株。
吲哚(-) + 动力(-) + 赖氨酸(+) + 尿素酶(+) ≈ 肺炎克雷伯菌:粘稠菌落加上这个生化模式,基本可确定。需注意:有少数动力阳性或尿素酶阴性的肺克菌株。
吲哚(-) + 动力(+) + 赖氨酸(-) + 鸟氨酸(+) ≈ 阴沟肠杆菌:这是阴沟最典型的模式。动力阳性(区别于肺克)和赖氨酸阴性(区别于大肠和肺克)是关键。需注意:阴沟的生化特性有时不太稳定。
其他辅助试验:
山梨醇发酵: 大肠通常阳性(产酸),阴沟通常阴性(不产酸或弱)。肺克可变。
丙二酸盐利用: 阴沟通常阳性,大肠通常阴性。肺克可变。
ONPG (β-半乳糖苷酶): 三者通常都阳性(快速发酵乳糖)。
三、 药敏模式(初步提示,需结合鉴定结果)
1、大肠埃希菌:
社区获得性菌株可能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
产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非常常见,导致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尤其三代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耐药,但通常对碳青霉烯类敏感。
产AmpC酶相对较少见(不如阴沟常见)。
对呋喃妥因通常敏感(常用于单纯尿路感染)。
2、肺炎克雷伯菌:
产ESBLs 也非常普遍,耐药模式同产ESBLs大肠。
产碳青霉烯酶(如KPC) 的风险比大肠和阴沟更高,是CRE(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的主要成员之一。
经典菌株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因产青霉素酶)。
粘液型菌株有时与高毒力株有关(可导致肝脓肿等)。
3、阴沟肠杆菌:
导致对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和抗假单胞青霉素(哌拉西林) 耐药。
在抗生素(尤其三代头孢)诱导下,AmpC酶产量可显著增加,导致治疗期间出现耐药(诱导耐药)。
天然高产染色体介导的AmpC β-内酰胺酶:这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产ESBLs 也较常见。
产碳青霉烯酶的风险也存在。
通常对头孢吡肟(四代头孢) 敏感(因其对AmpC酶稳定),但ESBLs或碳青霉烯酶阳性时则耐药。
对喹诺酮类(环丙沙星) 的耐药率可能较高。
对复方新诺明通常耐药。
四、 临床意义(关联性提示)
1、大肠埃希菌: 最常见的肠杆菌科病原菌。常引起尿路感染(首要原因)、腹腔感染、胆道感染、血流感染、新生儿脑膜炎等。
2、肺炎克雷伯菌: 常见于医院感染。引起肺炎(尤其住院患者)、尿路感染、腹腔感染、血流感染、肝脓肿(高毒力株)、伤口感染等。粘液表型与生物膜形成和毒力相关。
3、阴沟肠杆菌: 经典的机会致病菌,常见于医院感染,尤其是免疫力低下患者、ICU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中心静脉导管/呼吸机的患者。可引起肺炎、尿路感染、血流感染、伤口感染、腹腔感染等。其固有的AmpC酶和诱导耐药特性使得治疗选择需要特别谨慎。
总结与鉴别流程(简化版):
1、看菌落: 粘稠拉丝 → 优先考虑肺炎克雷伯菌。 鲜桃红(MAC) → 优先考虑大肠埃希菌。 淡粉/无色(MAC)且不粘稠 → 考虑阴沟肠杆菌等。
2、做关键生化:
吲哚(+): 指向大肠埃希菌 (需结合其他)。
吲哚(-):
动力(-): 指向肺炎克雷伯菌 (需结合尿素酶+,赖氨酸+)。
动力(+):
赖氨酸(+): 需考虑其他菌(如产气肠杆菌,但通常吲哚-、VP+、枸橼酸盐+,与阴沟不同)。
赖氨酸(-): 强烈指向阴沟肠杆菌 (需结合鸟氨酸+、枸橼酸盐+等辅助确认)。
3、参考药敏(辅助):
对一代头孢(头孢唑林)天然耐药 → 高度提示阴沟肠杆菌 (因其高产AmpC)。
对氨苄西林耐药但对头孢唑林敏感 → 不太可能是阴沟,可能是大肠或肺克(产青霉素酶)。
对呋喃妥因敏感 → 支持大肠埃希菌(尤其尿路感染)。
重要提示:
自动化鉴定系统: 现代微生物实验室主要依靠自动化鉴定系统(如VITEK 2, BD Phoenix, MALDI-TOF MS)进行快速准确鉴定,生化反应和药敏试验常整合其中。但了解背后的原理对于解读结果、发现异常和解决疑难鉴定至关重要。
生物变异: 存在非典型菌株(如动力阴性的阴沟、吲哚阳性的肺克、粘液型大肠等),不能仅凭单一指标判断。
复合群: 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都有各自的复合群(如肺炎克雷伯菌复合群包括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等;阴沟肠杆菌复合群包括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等),不同菌种间生化特性有细微差异,自动化系统通常能区分到种水平。
耐药性复杂: 耐药机制(ESBLs, AmpC, 碳青霉烯酶)的检测对指导临床用药比单纯区分菌种更重要。区分菌种有助于预判潜在的耐药机制(如阴沟的AmpC)。
掌握菌落形态特征、核心生化反应(吲哚、动力、赖氨酸、鸟氨酸、尿素酶)以及阴沟肠杆菌特有的AmpC酶耐药模式,是快速准确区分这三种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