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易错 10 题:别让 “常识” 变成你的 “盲区”
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质量控制的 “守门人”,从业者每天与培养皿、移液器、生化反应管为伴,但那些习以为常的操作里,往往藏着容易被忽略的 “细节陷阱”。以下 10 道常识题,覆盖基础操作、标准解读、结果判定、仪器维护及应急处理等核心环节 ―― 不少从业 3 年的技术人员都曾在这些 “看似简单” 的题目上栽跟头。快来挑战一下,看看你能答对几道?
一、基础操作题
1. 单选题:配制固体培养基时,琼脂的加入量通常为( ),且灭菌后应在( )内倒平板,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A. 1%-1.5%;45-50℃
B. 2%-3%;50-55℃
C. 1%-1.5%;55-60℃
D. 2%-3%;45-50℃
2. 判断题:为提高效率,移液时可将移液器吸头伸入试剂瓶底部反复吹吸混匀液体。( )
二、标准理解题:
3. 单选题:根据 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培养菌落总数时,倾注用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温度应控制在( ),培养条件为( )?
A. 46℃±1℃;36℃±1℃培养 48h±2h
B. 45-50℃;37℃±1℃培养 24h±2h
C. 46℃±1℃;37℃±1℃培养 48h±2h
D. 50℃以下;36℃±1℃培养 24h±2h
4. 多选题:下列关于 “无菌操作” 的描述中,符合实验室规范的有( )?
A. 无菌操作前 30min 开启超净工作台紫外灯消毒
B. 佩戴无菌手套后,可直接接触超净工作台内壁
C. 接种环灭菌后,需冷却至室温再接触菌种
D. 无菌培养皿打开后,皿盖可倒扣在实验台面上
三、结果判断题:
5. 单选题:在进行大肠菌群 MPN 计数时,某样品 3 个稀释度(1:10、1:100、1:1000)的发酵管阳性结果为:1:10(3/3)、1:100(2/3)、1:1000(0/3),查 MPN 检索表对应的数值为( )?
A. 23 MPN/g(mL)
B. 30 MPN/g(mL)
C. 230 MPN/g(mL)
D. 300 MPN/g(mL)
6. 判断题:在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时,培养皿中出现的黑色、圆形、表面光滑的菌落,可直接判定为霉菌菌落。( )
四、仪器使用题:
7. 单选题: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时,若灭菌物品为 “装有 500mL 培养基的三角瓶”,正确的灭菌参数为( )?
A. 121℃、103.4kPa、15min
B. 121℃、103.4kPa、30min
C. 115℃、68.9kPa、15min
D. 115℃、68.9kPa、30min
8. 判断题:移液器每次使用前都需进行校准,校准前应将移液器和校准用砝码在室温下平衡 30min 以上。( )
五、应急处理题:
9. 单选题:实验过程中,若不慎将含菌培养物洒落在超净工作台外的实验台面上,正确的处理步骤是( )?
A. 直接用抹布擦拭干净,再用 75% 酒精消毒台面
B. 先用含有效氯 1000mg/L 的消毒液覆盖浸泡 10min,再擦拭干净,最后用 75% 酒精消毒
C. 立即用酒精灯灼烧污染区域,再用湿布擦拭
D. 先将污染区域隔离,待实验结束后再处理
10. 多选题:下列关于 “培养基灭菌后不凝固” 的原因分析中,合理的有( )?
A. 琼脂添加量不足
B. 灭菌时间过长导致琼脂分解
C. 灭菌后冷却速度过快
D. 培养基 pH 值过低或过高
答案与解析汇总
一、基础操作题
1. 答案:A
解析:本题易错选 C 或 D,核心是混淆 “固体 / 半固体琼脂用量” 和 “倒平板温度范围”。琼脂作为凝固剂,常规固体培养基添加量为 1%-1.5%,2%-3% 为半固体培养基(如动力试验培养基)的标准用量,因此可直接排除 B、D;灭菌后的培养基需冷却至 45-50℃倒平板 ―― 温度过高会烫死后续接种的目标菌,过低则会提前凝固导致平板厚薄不均,故 A 正确。
2. 答案:错误
解析:这是实验室高频违规操作,风险点有二:一是吸头伸入瓶底时,外壁沾染的微生物、灰尘会直接污染整瓶试剂;二是反复吹吸易产生气溶胶,还可能导致移液器内部污染试剂。正确操作:吸头仅伸入液面下 1-2cm,缓慢吸液后在瓶壁轻靠去除多余液体,严禁吹吸混匀试剂瓶内原液。
二、标准理解题
3. 答案:A
解析:本题为 “标准细节辨析题”,易错选 C,关键是区分 “国标明确参数” 与 “其他领域常规条件”。新版国标强制规定:菌落总数测定时,倾注用培养基温度需严格控制在 46℃±1℃(建议用恒温水浴维持),培养条件为 36℃±1℃、48h±2h。需特别注意:化妆品、药品等领域的菌落总数培养常采用 37℃条件,但食品检测必须严格遵循 GB 4789.2-2022 要求,不可混淆。
4. 答案:ACD
解析:B 选项错误,超净工作台内壁为 “洁净区” 而非 “无菌区”,接触后会污染手套;A 选项正确,紫外灯消毒需提前 30min 开启,消毒后关闭并通风 10-15min 再操作,避免臭氧残留影响实验;C 选项正确,接种环灭菌后直接接触菌种会导致微生物被烫死,可通过接触空白培养基边缘判断冷却情况;D 选项正确,皿盖倒扣能防止台面污染物落入培养皿,是无菌操作的基础要求。
三、结果判断题
5. 答案:A
解析:本题易错选 C,核心是掌握 “MPN 检索表使用逻辑”。当阳性结果为 “3-2-0” 时,首先对应稀释倍数为 “10⁻¹、10⁻²、10⁻³”,检索表中该组合的基础 MPN 值为 23,再乘以 “最高稀释倍数的倒数”(即 10¹),最终结果为 23×1=23 MPN/g (mL)。很多人误将基础值 23 直接乘以 100(10²),导致结果扩大 10 倍,本质是忽略了 “稀释度与检索值的对应关系”。
6. 答案:错误
解析:仅凭肉眼形态判断易犯 “经验主义错误”。霉菌菌落典型特征为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虽颜色可能为黑色,但黑色、圆形光滑的菌落也可能是枯草芽孢杆菌老龄菌落或异常酵母菌落。正确判定方法:需结合显微镜观察 ―― 霉菌有明显的菌丝和孢子结构,而细菌、酵母菌无菌丝,这是区分三者的关键依据。
四、仪器使用题
7. 答案:B
解析:本题易错选 A,核心是 “根据物品体积调整灭菌时间”。121℃、103.4kPa 是常规湿热灭菌的温度和压力,但灭菌时间需根据液体体积调整:50mL 以下小体积液体或固体物品可采用 15min,而500mL 等大体积液体需延长至 30min,确保容器中心温度达到 121℃,避免 “表面灭菌、内部未灭菌” 的隐患。C、D 选项的 115℃参数多用于含糖类、易分解成分的培养基,本题不适用。
8. 答案:错误
解析:本题易错点在 “校准频率”。移液器无需 “每次使用前” 校准,常规校准周期为 3-6 个月,仅在出现吸液滴漏、液面异常、摔碰等情况时需临时校准;但校准前的 “温度平衡” 步骤正确 ―― 需将移液器、砝码、蒸馏水在室温下放置 30min 以上,避免温度差异导致称量误差,影响校准精度。过度频繁校准不仅不必要,还可能因操作不当损伤移液器内部组件。
五、应急处理题
9. 答案:B
解析:A 选项直接擦拭会导致微生物扩散;C 选项灼烧仅适用于接种环等金属物品,无法消毒台面且可能损坏实验台;D 选项延迟处理会增加交叉污染风险。标准处理流程:第一步用高浓度消毒液(1000mg/L 含氯消毒液)覆盖污染区域,浸泡 10min 彻底杀灭微生物;第二步擦拭清除残留物;第三步用 75% 酒精二次消毒,去除消毒液残留,避免腐蚀台面。
10. 答案:ABD
解析:C 选项错误,冷却速度过快仅会导致培养基凝固不均匀(出现块状、气泡),但不会导致完全不凝固;A 选项,琼脂添加量低于 1% 时,无法形成稳定凝胶结构,必然不凝固;B 选项,长时间高温会使琼脂多糖链断裂,失去凝固能力,这是 “过度灭菌” 的常见后果;D 选项,pH 值<5.0 或>8.0 会破坏琼脂的胶体结构,导致凝固失败。实际操作中,需结合称量记录、灭菌参数和 pH 检测结果综合排查。
得分说明与总结
8-10 分:恭喜!你对微生物检测的细节把控精准,标准理解透彻,是实验室的 “可靠骨干”,继续保持严谨的操作习惯即可。
5-7 分:基础能力达标,但在标准细节、应急处理等环节仍有疏漏。建议重点研读对应领域国标(如食品 GB 4789 系列、医药 GMP 附录),多参与实操演练,强化 “按标准操作” 的意识。
0-4 分:需高度警惕!你的操作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甚至安全隐患。建议重新系统学习《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和《实验室操作规范》,从基础操作开始反复练习,必要时寻求资深技术人员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