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仪器设备
【管理规范】检验检测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管理规范
2025-11-07  
在检验检测工作中,人员常接触化学试剂、微生物、放射性物质、尖锐器具等各类风险源,个人防护用品作为保障检验检测人员安全与健康的关键屏障,其科学配备、规范选用及有效管理直接影响工作安全与检测质量。本文结合检验检测行业特点,从防护用品概念、分类、管理要点及常见用品使用规范等方面,构建检验检测人员专属的个人防护用品管理体系。

一、检验检测场景下个人防护用品的概念与重要性

个人防护用品(简称护品),指检验检测人员在实验操作、样品处理、仪器维护等工作过程中,为防御化学腐蚀、生物感染、物理冲击、辐射伤害等风险,保护身体免受损害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类用品总称,包括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防护手套等。

在检验检测场景中,护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检验检测工作常涉及有毒有害试剂(如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高温设备、尖锐器具等,护品能直接阻断风险源与人体的接触,是预防职业伤害的 “最后一道防线”;另一方面,部分护品(如无菌手套、防尘服)还能避免人员对样品造成污染,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相关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必须为工作人员配备符合工作场景需求的防护用品,不得因成本削减等原因减少配备或降低标准;检测人员需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护品,不得擅自省略或违规使用。

二、检验检测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分类

结合检验检测工作的风险类型(化学、生物、物理、辐射等)及防护部位,个人防护用品可分为以下大类,每类均对应检测场景中的典型应用场景:

(一)头部护具类

主要用于保护头部免受撞击、化学液体泼溅、粉尘污染等伤害,检验检测场景中常见类型及应用如下:


(二)呼吸护具类

针对检验检测中常见的有毒气体、粉尘、气溶胶等风险,分为过滤式和隔绝式两类,核心应用场景如下:


(三)眼(面)护具类

保护检测人员眼部及面部免受化学液体飞溅、强光辐射、异物冲击等伤害,关键类型及应用场景:


(四)手足防护类

手部和足部是检验检测人员与试剂、样品接触最频繁的部位,防护用品需兼顾 “防护性” 与 “操作灵活性”:


(五)防护服类

根据检测场景的风险等级,分为普通防护和特殊防护两类:


(六)其他专用防护用品

针对检验检测行业的特殊需求,还需配备以下专用护品:


三、检验检测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要点

(一)防护用品的配备原则


  1. 风险匹配原则:根据检测项目的风险等级(如化学风险、生物风险、物理风险)和操作流程,确定护品类型。例如:微生物检测需配备无菌手套、生物安全服;放射性检测需配备防辐射护目镜、辐射剂量计。

  2. 标准合规原则:所有护品需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如口罩需符合 GB 2890-2009《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护服需符合 GB 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且需具备生产许可证、安全鉴定证。

  3. 个体适配原则:护品尺寸需贴合检测人员身体,如手套需分大小号、安全帽需可调节头围,避免因尺寸不当影响防护效果或操作灵活性。


(二)防护用品的储存与维护


  1. 分类储存:护品需按类型、使用场景分区存放,如化学防护用品(防化服、防毒面具)与生物防护用品(无菌手套、生物安全服)分开存放;未使用与已使用的护品隔离,避免交叉污染。储存环境需干燥、通风,远离高温、强光及腐蚀性试剂,如橡胶类护品(手套、防护服)需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老化。

  2. 定期检查:建立护品检查台账,定期(如每周)检查护品的完好性:

    • 呼吸护具:检查口罩滤棉是否堵塞、防毒面具密封圈是否破损、空气呼吸器气瓶压力是否充足。

    • 防护手套 / 防护服:检查是否有破损、漏洞,无菌手套需确认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

    • 眼(面)护具:检查镜片是否有划痕、面罩是否密封,防辐射护具需定期校准防护性能。



  3. 报废管理
    :护品达到使用期限或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报废:


    • 出现破损、变形、老化,无法保证防护性能(如手套有裂口、防护服缝线脱落)。

    • 接触过高浓度有毒物质、病原微生物,无法彻底消毒(如生物安全服接触传染性样品)。

    • 超过有效期(如无菌手套、滤毒盒的保质期),或经检测防护性能不达标(如防辐射护目镜辐射阻隔率下降)。




(三)检测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1. 岗前培训:新入职检测人员需接受护品使用培训,内容包括:

    • 不同检测场景对应的护品类型(如 “酸碱滴定需戴丁腈手套,微生物接种需戴无菌手套”)。

    • 护品的正确穿戴与脱卸流程(如生物安全服需从下往上穿、脱卸时先消毒再逐步脱下,避免接触污染面)。

    • 护品的应急处理(如护目镜溅入腐蚀性液体时,需立即用清水冲洗并更换护具)。



  2. 定期考核:每季度对检测人员进行护品使用考核,通过模拟场景(如 “模拟试剂泼溅时的护具穿戴”“微生物样品泄漏后的护品脱卸”)检验操作规范性,考核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直至达标。


四、检验检测场景中常见防护用品的使用规范

(一)呼吸护具的使用(以防毒面具为例)


  1. 穿戴前检查:检查面具面罩是否完好、滤毒盒是否在有效期内、密封圈是否紧密,将面具佩戴于面部,调整头带松紧,确保无漏气(可通过捂住滤毒盒吸气,若感觉无法吸入空气,说明密封良好)。

  2. 使用场景限制:仅适用于低浓度有毒气体环境,若检测现场气体浓度超过 IDLH 浓度(能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需改用空气呼吸器;使用过程中若闻到试剂气味,需立即撤离现场,更换滤毒盒或护具。

  3. 使用后处理:脱下面具后,用清水清洁面罩,晾干后与滤毒盒分开存放;滤毒盒若已接触有毒气体,需标记 “已使用”,并按危废处理规定处置,不得重复使用。


(二)防护手套的使用(以丁腈手套为例)


  1. 穿戴前准备:选择合适尺寸的手套,检查是否有破损(可通过充气测试:捏住手套袖口,向手套内吹气,若鼓起后无漏气,说明完好);穿戴前确保手部干燥,避免手套滑落。

  2. 使用注意事项:

    • 仅用于对应的检测操作,如丁腈手套可接触酸碱试剂,但不可接触强氧化性试剂(如高锰酸钾、臭氧),避免手套被腐蚀破损。

    • 操作过程中若手套接触到高浓度试剂或样品,需立即更换,不得继续使用;不得戴手套触摸非检测相关物品(如手机、门把手),防止交叉污染。



  3. 使用后处置:脱下手套时,从袖口处逐步翻转脱下,避免手部接触手套外表面;使用过的手套若接触过有毒或生物样品,需按危废分类投入专用垃圾桶,不得随意丢弃。


(三)生物安全服的使用(以 BSL-2 级为例)


  1. 穿戴流程: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前,先洗手消毒,依次穿戴口罩、护目镜、生物安全服、无菌手套;穿戴时确保安全服拉链拉至顶部,袖口与手套紧密贴合,腰部束带系紧,无暴露缝隙。

  2. 使用中规范:操作过程中避免触碰安全服外表面,若不慎接触样品或试剂,需立即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不得在安全服外佩戴个人饰品(如手表、手链),防止勾挂导致安全服破损。

  3. 脱卸流程:离开实验室前,在缓冲间内按 “先外后内” 原则脱卸:先脱手套,消毒手部;再解开腰部束带,拉开拉链,从肩部将安全服逐步翻折脱下,确保外表面不接触身体;最后脱护目镜、口罩,全程保持手部不接触污染面,脱卸后的安全服按医疗废物规定处置或灭菌后清洗。


五、检验检测机构的防护用品管理责任

检验检测机构需建立 “专人负责、全程追溯” 的护品管理机制:


  1. 设立管理岗位:指定专人担任 “防护用品管理员”,负责护品的采购、验收、储存、发放及报废管理,建立《防护用品台账》,记录护品的采购日期、规格、数量、使用人、报废日期等信息。

  2. 定期风险评估:每半年对检测项目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根据新增项目(如新增放射性检测、高毒试剂检测)调整护品配备清单,确保护品与风险匹配。

  3. 应急保障:储备应急护品(如备用空气呼吸器、应急防化服),并制定《护品应急使用预案》,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在样品泄漏、试剂喷溅等突发情况下,检测人员能快速获取并正确使用护品。


检验检测人员的安全是检测工作开展的前提,个人防护用品管理需贯穿 “采购 - 储存 - 使用 - 报废” 全流程。检验检测机构需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管理体系,检测人员需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将护品使用融入日常工作习惯,共同构建 “风险可控、安全有序” 的检测环境,保障人员安全与检测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页版
©2008- 2021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7462号-1
联系电话:0535-673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