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检验检测工作中,人员常接触化学试剂、微生物、放射性物质、尖锐器具等各类风险源,个人防护用品作为保障检验检测人员安全与健康的关键屏障,其科学配备、规范选用及有效管理直接影响工作安全与检测质量。本文结合检验检测行业特点,从防护用品概念、分类、管理要点及常见用品使用规范等方面,构建检验检测人员专属的个人防护用品管理体系。
一、检验检测场景下个人防护用品的概念与重要性
个人防护用品(简称护品),指检验检测人员在实验操作、样品处理、仪器维护等工作过程中,为防御化学腐蚀、生物感染、物理冲击、辐射伤害等风险,保护身体免受损害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类用品总称,包括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防护手套等。
在检验检测场景中,护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检验检测工作常涉及有毒有害试剂(如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高温设备、尖锐器具等,护品能直接阻断风险源与人体的接触,是预防职业伤害的 “最后一道防线”;另一方面,部分护品(如无菌手套、防尘服)还能避免人员对样品造成污染,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相关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必须为工作人员配备符合工作场景需求的防护用品,不得因成本削减等原因减少配备或降低标准;检测人员需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护品,不得擅自省略或违规使用。
二、检验检测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分类
结合检验检测工作的风险类型(化学、生物、物理、辐射等)及防护部位,个人防护用品可分为以下大类,每类均对应检测场景中的典型应用场景:
(一)头部护具类
主要用于保护头部免受撞击、化学液体泼溅、粉尘污染等伤害,检验检测场景中常见类型及应用如下:
- 安全帽:适用于样品搬运(如重型检测设备、玻璃容器搬运)、高空作业(如实验室天花板管道检修、大型仪器维护)等场景,防止物体坠落或头部碰撞硬物。
- 防尘帽 / 防护头罩
:适用于粉尘较多的检测项目(如土壤颗粒分析、建材粉尘检测)、生物安全实验(如病原微生物培养),避免粉尘或气溶胶附着头发,或防止头部皮肤接触污染物。
(二)呼吸护具类
针对检验检测中常见的有毒气体、粉尘、气溶胶等风险,分为过滤式和隔绝式两类,核心应用场景如下:
- 过滤式呼吸护具:
防尘口罩(如 N95 口罩):适用于粉尘类检测(如矿石粉、水泥粉检测)、样品研磨或筛分操作,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 防毒面具(配专用滤毒盒):适用于挥发性有毒试剂操作(如甲醛检测、有机溶剂萃取),根据试剂类型选择对应滤毒盒(如有机蒸汽滤毒盒、酸性气体滤毒盒)。
- 隔绝式呼吸护具:
空气呼吸器:适用于高浓度有毒气体环境(如密闭空间内的气体检测)、缺氧环境(如厌氧培养箱维护),直接提供洁净空气,避免吸入有害气体。 自吸式长管呼吸器:适用于长时间接触低浓度有毒气体的检测项目(如涂料 VOC 检测),通过长管从洁净区域引入空气。
(三)眼(面)护具类
保护检测人员眼部及面部免受化学液体飞溅、强光辐射、异物冲击等伤害,关键类型及应用场景:
- 防冲击护目镜:适用于样品破碎(如岩石、金属样品敲击)、玻璃器皿操作(如试管加热、溶液转移),防止玻璃碎片或液体溅入眼睛。
- 化学防护面罩:适用于强腐蚀性试剂操作(如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挥发性刺激性气体实验(如氨气检测),覆盖整个面部,阻断液体泼溅和气体接触。
- 防辐射护目镜:适用于涉及紫外线、X 射线的检测项目(如荧光光谱分析、X 射线衍射检测),减少辐射对眼部的损伤。
(四)手足防护类
手部和足部是检验检测人员与试剂、样品接触最频繁的部位,防护用品需兼顾 “防护性” 与 “操作灵活性”:
- 防护手套:
化学耐酸碱手套(如丁腈手套、氯丁橡胶手套):适用于酸碱试剂操作(如 pH 测定、酸碱滴定)、有机溶剂处理(如色谱分析样品前处理),避免试剂腐蚀皮肤。 无菌手套:适用于微生物检测(如菌落计数、无菌样品接种)、分子生物学实验(如 PCR 操作),防止人员手部微生物污染样品。 防割手套:适用于尖锐器具操作(如样品切割、刀片取样),避免手部被划伤。
- 防护鞋:
防化学腐蚀鞋:适用于试剂储存区巡检、样品泄漏处理,防止腐蚀性液体渗入鞋底损伤足部。 防砸安全鞋:适用于重型仪器操作(如大型压力试验机、样品运输),防止重物砸伤脚趾。 防静电鞋:适用于电子元器件检测、易燃易爆试剂操作(如汽油闪点检测),避免静电引发火灾或损坏精密样品。
(五)防护服类
根据检测场景的风险等级,分为普通防护和特殊防护两类:
- 普通防护服 / 实验服:适用于常规检测项目(如水质常规指标检测、食品理化分析),防止试剂溅落污染衣物,且便于清洁消毒。
- 特殊防护服:
防化服(如一级、二级防化服):适用于高浓度有毒有害试剂操作(如剧毒农药检测、重金属废液处理),阻断化学物质渗透。 生物安全服(如 BSL-2/3 级生物安全服):适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细菌毒素分析),防止生物气溶胶吸入或皮肤接触感染。 防静电服:适用于易燃易爆环境检测(如燃气成分分析、有机溶剂纯度检测),避免静电产生火花引发危险。
(六)其他专用防护用品
针对检验检测行业的特殊需求,还需配备以下专用护品:
- 护肤用品:如防化学腐蚀护手霜(用于接触试剂后手部保养)、紫外线防护霜(用于户外样品采集,如环境土壤、水质现场检测)。
- 防坠落护具:如安全带、安全绳,适用于高空检测作业(如烟囱废气采样、高空设备校准)。
- 听力护具:如耳塞、耳罩,适用于高噪声检测场景(如机械振动测试、风机噪声检测)。
三、检验检测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要点
(一)防护用品的配备原则
- 风险匹配原则:根据检测项目的风险等级(如化学风险、生物风险、物理风险)和操作流程,确定护品类型。例如:微生物检测需配备无菌手套、生物安全服;放射性检测需配备防辐射护目镜、辐射剂量计。
- 标准合规原则:所有护品需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如口罩需符合 GB 2890-2009《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护服需符合 GB 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且需具备生产许可证、安全鉴定证。
- 个体适配原则:护品尺寸需贴合检测人员身体,如手套需分大小号、安全帽需可调节头围,避免因尺寸不当影响防护效果或操作灵活性。
(二)防护用品的储存与维护
- 分类储存:护品需按类型、使用场景分区存放,如化学防护用品(防化服、防毒面具)与生物防护用品(无菌手套、生物安全服)分开存放;未使用与已使用的护品隔离,避免交叉污染。储存环境需干燥、通风,远离高温、强光及腐蚀性试剂,如橡胶类护品(手套、防护服)需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老化。
- 定期检查:建立护品检查台账,定期(如每周)检查护品的完好性:
呼吸护具:检查口罩滤棉是否堵塞、防毒面具密封圈是否破损、空气呼吸器气瓶压力是否充足。 防护手套 / 防护服:检查是否有破损、漏洞,无菌手套需确认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 眼(面)护具:检查镜片是否有划痕、面罩是否密封,防辐射护具需定期校准防护性能。
- 报废管理
:护品达到使用期限或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报废:
出现破损、变形、老化,无法保证防护性能(如手套有裂口、防护服缝线脱落)。 接触过高浓度有毒物质、病原微生物,无法彻底消毒(如生物安全服接触传染性样品)。 超过有效期(如无菌手套、滤毒盒的保质期),或经检测防护性能不达标(如防辐射护目镜辐射阻隔率下降)。
(三)检测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 岗前培训:新入职检测人员需接受护品使用培训,内容包括:
不同检测场景对应的护品类型(如 “酸碱滴定需戴丁腈手套,微生物接种需戴无菌手套”)。 护品的正确穿戴与脱卸流程(如生物安全服需从下往上穿、脱卸时先消毒再逐步脱下,避免接触污染面)。 护品的应急处理(如护目镜溅入腐蚀性液体时,需立即用清水冲洗并更换护具)。
- 定期考核:每季度对检测人员进行护品使用考核,通过模拟场景(如 “模拟试剂泼溅时的护具穿戴”“微生物样品泄漏后的护品脱卸”)检验操作规范性,考核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直至达标。
四、检验检测场景中常见防护用品的使用规范
(一)呼吸护具的使用(以防毒面具为例)
- 穿戴前检查:检查面具面罩是否完好、滤毒盒是否在有效期内、密封圈是否紧密,将面具佩戴于面部,调整头带松紧,确保无漏气(可通过捂住滤毒盒吸气,若感觉无法吸入空气,说明密封良好)。
- 使用场景限制:仅适用于低浓度有毒气体环境,若检测现场气体浓度超过 IDLH 浓度(能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需改用空气呼吸器;使用过程中若闻到试剂气味,需立即撤离现场,更换滤毒盒或护具。
- 使用后处理:脱下面具后,用清水清洁面罩,晾干后与滤毒盒分开存放;滤毒盒若已接触有毒气体,需标记 “已使用”,并按危废处理规定处置,不得重复使用。
(二)防护手套的使用(以丁腈手套为例)
- 穿戴前准备:选择合适尺寸的手套,检查是否有破损(可通过充气测试:捏住手套袖口,向手套内吹气,若鼓起后无漏气,说明完好);穿戴前确保手部干燥,避免手套滑落。
- 使用注意事项:
仅用于对应的检测操作,如丁腈手套可接触酸碱试剂,但不可接触强氧化性试剂(如高锰酸钾、臭氧),避免手套被腐蚀破损。 操作过程中若手套接触到高浓度试剂或样品,需立即更换,不得继续使用;不得戴手套触摸非检测相关物品(如手机、门把手),防止交叉污染。
- 使用后处置:脱下手套时,从袖口处逐步翻转脱下,避免手部接触手套外表面;使用过的手套若接触过有毒或生物样品,需按危废分类投入专用垃圾桶,不得随意丢弃。
(三)生物安全服的使用(以 BSL-2 级为例)
- 穿戴流程: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前,先洗手消毒,依次穿戴口罩、护目镜、生物安全服、无菌手套;穿戴时确保安全服拉链拉至顶部,袖口与手套紧密贴合,腰部束带系紧,无暴露缝隙。
- 使用中规范:操作过程中避免触碰安全服外表面,若不慎接触样品或试剂,需立即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不得在安全服外佩戴个人饰品(如手表、手链),防止勾挂导致安全服破损。
- 脱卸流程:离开实验室前,在缓冲间内按 “先外后内” 原则脱卸:先脱手套,消毒手部;再解开腰部束带,拉开拉链,从肩部将安全服逐步翻折脱下,确保外表面不接触身体;最后脱护目镜、口罩,全程保持手部不接触污染面,脱卸后的安全服按医疗废物规定处置或灭菌后清洗。
五、检验检测机构的防护用品管理责任
检验检测机构需建立 “专人负责、全程追溯” 的护品管理机制:
- 设立管理岗位:指定专人担任 “防护用品管理员”,负责护品的采购、验收、储存、发放及报废管理,建立《防护用品台账》,记录护品的采购日期、规格、数量、使用人、报废日期等信息。
- 定期风险评估:每半年对检测项目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根据新增项目(如新增放射性检测、高毒试剂检测)调整护品配备清单,确保护品与风险匹配。
- 应急保障:储备应急护品(如备用空气呼吸器、应急防化服),并制定《护品应急使用预案》,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在样品泄漏、试剂喷溅等突发情况下,检测人员能快速获取并正确使用护品。
检验检测人员的安全是检测工作开展的前提,个人防护用品管理需贯穿 “采购 - 储存 - 使用 - 报废” 全流程。检验检测机构需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管理体系,检测人员需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将护品使用融入日常工作习惯,共同构建 “风险可控、安全有序” 的检测环境,保障人员安全与检测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