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认证审核全流程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前期准备
明确认证目标与范围:确定适用的认证标准(如ISO 9001、ISO 14001等),界定认证覆盖的部门、产品/服务、流程及场所。
组建认证团队:成立由管理层、各部门骨干组成的认证工作组,指定管理者代表统筹工作。
编制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确保文件符合认证标准并结合企业实际。
体系试运行:按体系文件要求运行3-6个月,记录运行数据,验证文件的可行性。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由内部审核员对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有效性进行检查,最高管理者参与管理评审,提出改进措施。
2、认证申请与合同签订
选择认证机构:通过国家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官网查询具备资质的认证机构,结合其行业经验、服务口碑及费用进行选择。
提交申请材料:通常包括认证申请书、营业执照、体系文件、组织架构图等。
签订认证合同:明确审核时间、范围、费用及双方权责。
3、审核阶段
第一阶段审核(文件审核):认证机构对企业的体系文件进行评审,检查文件的完整性、正确性、一致性和有效性,提出不符合项并要求整改。
第二阶段审核(现场审核):审核组到企业现场,对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包括文件记录的符合性、实际操作的有效性、员工对体系的理解和执行情况等,开出不符合项并要求实施纠正。
4、整改与验证
企业针对审核组提出的不符合项,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整改完成后,企业进行内部验证,必要时邀请审核组进行现场验证。
5、认证决定
审核组将现场审核和整改验证的结果提交给认证机构的技术委员会进行最终评审。
技术委员会综合考虑企业的体系运行情况,做出是否颁发认证证书的决定。
6、证书颁发与后续监督
若认证决定为通过,认证机构向企业颁发有效期为3年的认证证书。
在证书有效期内,认证机构每年进行一次监督审核,检查企业对初次认证后发现问题的整改巩固情况,以及管理体系是否随企业业务变化、标准更新而有效调整。
证书到期前3个月,企业需申请再认证,流程与初次认证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