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质量管理
食品中需要控制的微生物有哪些?超标了企业如何进行内部调查?
2025-10-24  来源:食品质量管理公众号
  食品中需控制的微生物主要分致病、腐败、指示三类,企业内部调查则需按 “控风险→溯源头→改问题” 的步骤推进,两者结合能快速找准并解决微生物超标问题。

 

一、食品中需重点控制的三类微生物

 

  通过管控这三类微生物,保障食品安全、延长保质期并评估生产环境卫生水平。

 

  1. 致病微生物

 

  这类微生物会引发食物中毒或传染病,是食品安全的核心风险点。

 

  细菌:沙门氏菌(污染禽肉、蛋类)、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糕点、肉制品)、李斯特菌(污染冷藏乳制品、即食肉)、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海鲜)、大肠埃希氏菌 O157:H7(污染生牛肉、蔬菜)。

 

  病毒:诺如病毒(污染贝类、果蔬,传染性强)、甲型肝炎病毒(污染贝类、生肉)。

 

  寄生虫:弓形虫(污染生猪肉、羊肉)、肝吸虫(污染淡水鱼虾)。

 

  2. 腐败微生物

 

  本身不直接致病,但会导致食品变质,失去食用价值,部分霉菌还可能产生毒素。

 

  细菌:假单胞菌(致肉类、鱼类发黏)、枯草芽孢杆菌(致谷物、面包变质)。

 

  霉菌:青霉菌(致水果、面包长绿霉)、曲霉菌(部分产毒素)。

 

  酵母菌:酿酒酵母(致果汁、酱料发酵变味)。

 

  3. 指示微生物

 

  自身通常不致病,但其数量可反映生产过程卫生水平,提示是否存在致病微生物污染隐患。

 

  菌落总数:反映食品整体污染程度,数值越高卫生越差。

 

  大肠菌群:提示食品可能受粪便污染,需警惕致病微生物。

 

二、微生物超标后的内部调查流程

 

  调查应快速锁定源头,避免问题扩大,核心是 “先控风险,再查原因”。

 

  第一步:紧急控制与数据确认(12 小时内完成)

 

  优先阻断风险,同时排除检测误差,为后续调查提供准确依据。

 

  产品隔离:立即封存同批次、同生产线产品,暂停销售出库,避免流入市场。

 

  检测复核:由另一实验室或专人重新检测,确认检测方法、仪器、试剂合规,排除操作误差。

 

  信息汇总:收集超标产品的生产记录,包括生产时间、生产线、操作人员、原辅料批次等关键信息。

 

  第二步:分环节追溯污染源头(24-48 小时完成)

 

  按生产工艺流程拆解,逐一排查可能的污染点,重点关注 “原辅料、生产、存储” 三大环节。

 

  原辅料环节:核查原辅料(原料、添加剂、包装)的入厂检测报告,追溯供应商、运输及存储条件,判断是否入厂前已污染。

 

  生产加工环节:检查设备清洁消毒记录(如杀菌釜、紫外线灯参数)、车间环境(空气、地面、操作台)微生物数据、操作人员卫生管理(工服穿戴、洗手消毒)情况。

 

  存储运输环节:核查成品库温湿度记录、仓库卫生(鼠虫滋生)、运输车辆清洁及温湿度控制,判断是否二次污染。

 

  第三步:找到源头与制定整改措施(48-72 小时完成)

 

  通过实验或数据对比确认源头,确保整改措施针对性。

 

  针对性检测:对疑似污染点(如某台设备、某批原料)二次采样,确认是否微生物超标。

 

  数据对比:对比历史生产数据,查看同一环节是否曾出现类似问题,分析是否有周期性污染。

 

  即时整改:针对确认的源头采取措施,如更换问题原辅料、维修杀菌设备、加强人员培训。

 

  第四步:总结与长期监控(1 周内完成)

 

  形成闭环管理,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撰写报告:明确超标产品信息、污染源头、调查过程、整改措施及效果确认结果。

 

  内部复盘:组织生产、质量、采购部门召开会议,分析深层原因(如管理漏洞、流程缺陷)。

 

  长期监控:将整改措施纳入日常管理,增加关键环节微生物监测频次,定期回顾数据。

质量提升  认证辅导   SC咨询 

供方审核  企标备案  风险排查

质量客服食品小Q:18905354660(微信同号)

点击查看更多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页版
©2008- 2021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7462号-1
联系电话:0535-673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