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暑热未消。高温、高湿环境下,食品生产企业仍要持续关注食品安全情况,积极防范食品腐败变质便是重点之一。
食品腐败变质:
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和感官性状发生变质,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食品的腐败变质通常由微生物作用、酶作用、非酶作用引起。受到微生物、酶类等影响,在适宜温度、湿度、氧气的条件下,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被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等难闻气体和有毒物质,使食品变质而不能食用。
二、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指标
1.感官指标:原有色泽改变,异常气味,异常滋味,质地改变等。
2.物理指标:液态食品的粘度升高或降低,微生物繁殖致使渗透压改变,液态食品的折射率改变等。
3.化学指标:挥发性盐基总氮含量升高,酸价和过氧化值升高,pH值改变,三甲胺含量显著增加等。
4.微生物指标:食品中微生物总数超标,检测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霉菌和酵母菌数量大幅增加等。
实际生产中,通常以感官指标作为初步判断依据,结合化学和微生物指标进行精准鉴定,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三、食品腐败变质的防范措施
食品生产中防范腐败变质需从原料控制、加工过程、储存运输等多环节入手,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主要有效措施有:
(一)原料把控
1.选择新鲜、优质的原料,严格检测原料的新鲜度,剔除变质或受污染的原料。
2.原料储存时需控制温度、湿度,避免长时间堆放导致微生物滋生。
(二)加工过程控制
1.杀菌消毒:根据食品类型采用合适的杀菌方式,如巴氏消毒(牛奶、果汁)、高温灭菌(罐头、瓶装食品)、紫外线消毒(车间环境、包装材料)、微波杀菌(熟食)等,杀灭原料或加工环境中的微生物。
2.控制水分:通过干燥、添加吸湿剂等降低食品水分含量,抑制微生物生长(多数微生物在水分活度<0.6时难以繁殖)。
3.调节pH值:利用酸渍使食品呈酸性(pH<4.6),抑制细菌繁殖;或碱处理部分食品,改变微生物生存环境。
4.添加防腐剂:在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允许范围内添加食品防腐剂(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延缓微生物生长,但需严格控制用量。
(三)包装与储存管理
1.密封包装:采用真空包装、充气包装等,隔绝氧气,防止油脂氧化和需氧菌繁殖。
2.低温储存:加工后的食品及时冷藏或冷冻,降低微生物活性和酶的催化作用,延长保质期。
3.控制储存环境:储存仓库需通风、干燥、清洁,避免高温、潮湿,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污染。
(四)生产环境与设备卫生
1.生产车间保持清洁,定期对地面、墙面、设备进行消毒,避免微生物残留。
2.生产人员需规范操作,如佩戴口罩、手套,定期体检,防止人为污染。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最大限度减少微生物污染和酶的活性,有效防范食品腐败变质,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