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常用试剂分类与核心保存要点
培养基 | |||
染色液/指示剂 | |||
抗生素溶液 | -20℃ | 严格避光! | |
酶类 | -20℃ | ||
缓冲液/PBS | |||
生化试剂 | |||
标准品/对照品 | |||
有机溶剂/醇类 |
黄金法则:原包装说明书是最高准则! 厂家提供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是最权威依据。
二、 杜绝“过期”尴尬的五大管理策略
1、醒目标识,双重记录:
试剂名称 浓度/规格
配制/开瓶日期
失效日期
(原装有效期或开瓶后重设有效期) 保存条件 配制人/负责人 所有试剂容器(包括分装瓶)必须清晰标注: 建立电子或纸质试剂总台账,包含以上信息及库存位置。
2、科学设定“开瓶有效期”:
切勿简单沿用原瓶有效期!
开瓶/复溶后,试剂接触空气、温度波动、污染风险剧增。 建立实验室内部的《常用试剂开瓶后有效期标准操作规程》(SOP): 参考厂家建议、文献、权威指南(如CLSI)。 结合本实验室环境和使用频率。
例如:
大部分染色液 (4℃避光):3-6个月。 常用抗生素母液 (-20℃):3-6个月 (分装)。 无菌PBS/TE缓冲液 (4℃):1个月 (或出现浑浊丢弃)。 易分解生化试剂 (如氧化酶):现配现用或按说明书短期保存。
3、“先进先出” (FIFO) 严格执行:
新购试剂入库,将较早到期的试剂放在前面/上面。 取用时优先使用最早入库或最早过期的试剂。 定期整理冰箱/冰柜/储物柜。
4、定期巡检与“断舍离”:
核对所有试剂标识是否清晰、完整。 检查保存条件(温度、避光)是否符合要求(冰箱温度计要校准!)。
重点排查临近有效期和已开封试剂
观察试剂物理状态:是否浑浊、沉淀、结晶、变色、分层、长菌?
指定专人负责
每周/每月例行检查:
设立“待处理/待报废”专区
及时移走过期、变质或可疑试剂。
果断报废:
对于过期、状态异常或来源不明的试剂,严格按照实验室危废处理规程安全废弃,绝不侥幸使用!
5、人员培训与责任落实:
所有进入实验室人员(包括学生、访客)必须接受试剂管理规范培训。 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谁使用、谁配制、谁负责标识和记录)。 将试剂管理纳入日常实验室巡查和内部审核内容。 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用多少取多少,及时归位,随手记录。
三、 特殊场景应对
1、反复冻融:
对酶、抗生素、某些抗体影响极大。务必小量分装!明确标注冻融次数(建议不超过3-5次)。
2、停电/冰箱故障:
制定应急预案。故障期间尽量减少开启冰箱门。恢复供电后,评估温度敏感试剂(尤其是-20℃/-80℃保存的)状态并记录,可疑者报废。考虑使用温度报警器。
3、共用试剂:
明确管理责任人,确保标识清晰,使用记录可追溯。
结语
试剂的有效管理是微生物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基石。通过清晰的分类保存、严格的标识记录、科学的开瓶有效期设定、彻底的FIFO执行、定期的检查清理以及持续的人员培训,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过期”试剂带来的尴尬、浪费和风险。让每一份试剂物尽其用,为每一次实验结果保驾护航!
小贴士: 制作简明易懂的“常用试剂保存与有效期速查表”贴在冰箱/储物区附近,方便大家随时查阅!
这份指南助你建立规范的试剂管理体系,从此告别“过期”困扰,实验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