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牛奶性贫血”,是小儿因过量饮用牛奶,而不添加其他营养性辅食,从而引起小儿“缺铁性贫血”。虽然牛奶是人类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但它并非铁的良好来源。
新生儿出生时,从母体内获得一定量的铁质,以供最初几个月的生长发育之用。半年后,其体内的铁质已基本消耗殆尽,必须从食物中补充铁质。牛奶中严重缺铁,1升牛奶中仅含1毫克铁,而一个1岁的小儿每天至少需要5~8毫克铁,故以牛奶为主食的小儿,极易患“牛奶性贫血”。据营养学家分析:牛奶中的铁仅为母乳中的1/5,且牛奶中的铁难以吸收。
与铁相比,牛奶中的铜含量更少。铜是人体中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大部分以血浆铜蓝蛋白氧化酶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它能将人体不能吸收的二价铁离子催化成可吸收利用的三价铁。换言之,牛奶中缺铜,导致铁不能正常吸收,也是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之一。
“牛奶性贫血”的患儿只要及时治疗,可完全恢复正常,并不影响今后的生长发育。但治疗过晚,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
如何防治小儿“牛奶性贫血”
1.并非小儿不能饮用牛奶,而是在饮用牛奶的同时,应合理补充铁质。
2.合理安排饮食。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如动物血、内脏、黄豆、肉类和多种海产品等含铁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的理想食品;维生素C、氨基酸、果糖和脂肪酸及食用醋促进铁的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也可与稀盐酸(或维生素C、醋)同服,以利吸收。茶、咖啡、牛奶、麦麸和植酸盐等能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多的食品同时进食。
3.贫血严重的小儿应在医生指导下,在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同时,补充铁强化食品,如铁强化牛奶、铁强化食盐和铁强化饼干等。人乳含铁虽少,但吸收率高达50%,应尽量人乳喂养婴儿,且人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提高小儿的免疫力。
- 天书回答:
- 2008-04-03 12:57
- george回答:
- 2008-04-03 12:50
医生在临床中发现,许多孩子因过分依赖牛奶而造成体内缺铁和缺少维生素,铁是造血的基础元素,而某些维生素又是促进铁吸收的物质,铁不足可导致小儿身体虚弱、易困易倦等贫血症状。1岁的孩子每天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约6毫克铁,可牛奶的含铁量较少,而且人体对铁的吸收率也很低。
新生儿一般出生时可从母体获得一定量的铁,同时,在母乳喂养过程中,母乳中铁的吸收率可达50%,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牛奶成了补充营养的主要手段,但是牛奶的含铁量只有母乳的33%,而且人体对牛奶中铁的吸收仅有10%。虽然维生素C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铁的吸收利用率,可牛奶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少,而且目前多数家庭都用金属器皿煮牛奶,容易使牛奶中的维生素C发生氧化,加上婴幼儿时期缺乏胃酸,不利于维生素C的吸收,这样又会再次降低牛奶中铁的吸收率。
此外,牛奶经过高温煮沸后,所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抗贫血因子会有很大损失,而且,维生素B12只有在胃内粘蛋白质作用下,才能被顺利吸收,可由于婴儿胃内缺少粘蛋白,故单纯用牛奶喂养,势必造成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导致细胞的核酸障碍,从而发生婴幼儿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医生的建议是:婴幼儿在没有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及断奶以后,小儿在满6个月后,需要及时、适当地给孩子添加辅食,从食物中补充铁质,同时,还要通过补充果汁等方式给孩子补充维生素C,并尽量做到饮食多样化。
新生儿一般出生时可从母体获得一定量的铁,同时,在母乳喂养过程中,母乳中铁的吸收率可达50%,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牛奶成了补充营养的主要手段,但是牛奶的含铁量只有母乳的33%,而且人体对牛奶中铁的吸收仅有10%。虽然维生素C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铁的吸收利用率,可牛奶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少,而且目前多数家庭都用金属器皿煮牛奶,容易使牛奶中的维生素C发生氧化,加上婴幼儿时期缺乏胃酸,不利于维生素C的吸收,这样又会再次降低牛奶中铁的吸收率。
此外,牛奶经过高温煮沸后,所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抗贫血因子会有很大损失,而且,维生素B12只有在胃内粘蛋白质作用下,才能被顺利吸收,可由于婴儿胃内缺少粘蛋白,故单纯用牛奶喂养,势必造成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缺乏,导致细胞的核酸障碍,从而发生婴幼儿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医生的建议是:婴幼儿在没有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及断奶以后,小儿在满6个月后,需要及时、适当地给孩子添加辅食,从食物中补充铁质,同时,还要通过补充果汁等方式给孩子补充维生素C,并尽量做到饮食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