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知识堂
腌制肉食品怎么保存?
答案列表
影响腌制肉制品色泽的因素



发色剂的使用量

肉制品的色泽与发色剂的使用量密切相关,用量不足时发色效果不明显。为了保证肉色呈红色,亚硝酸钠的最低用量为0.05 g/kg;用量过大时,过量的亚硝酸根的存在又能使血红素物质中的叶琳环的α-甲炔键硝基化,生成绿色的衍生物。为了确保食用安全,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在肉制品中硝酸钠最大使用量为0.05%;亚硝酸钠的最大使用量为0.15 g/kg,在这个安全范围内使用发色剂的多少和原料肉的种类、加工工艺条件及气温情况等因素有关。一般气温越高,呈色作用越快,发色剂可适当少添加些。

 

肉的pH

肉的pH也影响亚硝酸盐的发色作用。亚硝酸钠只有在酸性介质中才能还原成一氧化氮,所以当pH呈中性时肉色就淡,特别是为了提高肉制品的保水性,常加入碱性磷酸盐力口人后会引起pH升高,影响呈色效果,所以应注意其用量。在过低的pH环境中,亚硝酸盐的消耗量增大,如使用亚硝酸盐过量,又易引起绿变,发色的最适pH范围一般为5.66.0

 

温度

生肉呈色的过程比较缓慢,但经烘烤、加热后,反应速度加快。而如果配好料后不及时处理,生肉就会褪色,特别是灌肠机中的回料,因氧化而褪色,这就要求操作迅速,及时加热。

 

腌制添加剂

添加蔗糖和葡萄糖由于其还原作用,可影响肉色强度和稳定性;加烟酸、烟酰胺也可形成比较稳定的红色,但这些物质无防腐作用,还不能代替亚硝酸钠。另一方面香辛料中的丁香对亚硝酸盐还有消色作用。

 

其他

微生物和光线等也会影响腌肉色泽的稳定性,正常腌制的肉,切开后置于空气中切面会逐渐发生褐变,这是因为一氧化氮肌红蛋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引起卟啉环的变化。一氧化氮肌红蛋白不但受微生物影响,对可见光也不稳定,在光的作用下NO-血色原失去NO,在氧化成高铁血色原,高铁血色原在微生物等的作用下,使得血色素中的卟啉环发生变化,生成绿、黄、无色衍生物,这种褪变现象在脂肪酸败、有过氧化物存在时可加速发生。有时制品在避光的条件下贮藏也会褪色,这是由于NO-肌红蛋白单纯氧化所造成。如灌肠制品由于灌得不紧,空气混人馅中,气孔周围的颜色变成暗褐色。肉制品的褪色与温度有关,在28℃温度条件下褪色速度比在152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要慢一些。

 

综上所述,为了使肉制品获得鲜艳的颜色,除了要有新鲜的原料外,必须根据腌制时间长短,选择合适的发色剂,掌握适当的用量,在适宜的pH条件下严格操作。此外,要注意低温、避光、并采用添加抗氧化剂,真空包装或充氮包装,添加去氧剂脱氧等方法避免氧的影响,保持腌肉制品的色泽。



如何腌制肉类的做法

首先要看你想怎么吃,才能决定如何腌肉,例如你想让猪牛,羊肉炒着吃,你可以放少许生粉,蛋清.嫩肉粉,少许盐和少许水抓一下1-3小时.吃起来爽滑嫩,鸡肉你用生粉和蛋清抓一下1小时即可
烧烤用的就要加洋葱 生姜 生抽 油 盐 味 糖 少许甘草分 五香粉 糊椒粉 沙姜粉<要是川菜还要加辣椒粉和油> 腌肉有很多吃饭和做法的,现在只教你这么多希望你有用
猪肉制品加工

(一)腌制
肉类腌制是用食盐或以食盐为主,添加硝酸盐、糖和香辛料等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自古以来腌制就是肉制品的一种防腐保藏手段,至今肉类腌制仍普遍使用。但腌制的目的已从单纯的防腐保藏,发展为改善风味和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使腌制成为许多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艺环节。腌制成分主要有食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磷酸盐、抗坏血酸、糖和香辛料等。其中食盐起脱水、渗透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具有发色和抑制肉毒梭菌的作用,它们通过还原作用生成一氧化氮,再和肌红蛋白结合形成一氧化氮肌红蛋白,在加热后为樱桃红色。但是亚硝酸盐能和仲胺结合生成亚硝铵,这是致癌物质,所以,要严格限制其用量,我国国家标准规定肉制品中残留量以亚硝酸钠计,不得超过0.03克/千克。抗坏血酸盐可以促进亚硝酸盐还原成一氧化氮,防止氧化,有助于肉类的发色,能阻止亚硝胺的形成。磷酸盐可提高肉的保水性和黏结性,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同时也保持了肉的柔嫩性,增加了出品率。
腌制方法可分为干腌法、湿腌法和盐水注入法。
干腌制法:是将盐和硝酸盐混合,擦涂在肉表面上,然后堆放在容器内,依靠外渗汁液形成盐液进行腌制的方法。这是一种缓慢的腌制方法,但腌制品有独特的风味和质地。我国名产火腿、咸肉等采用此法腌制。由于腌制时间长,很容易造成肉的内部变质。此外腌制不均匀,失水严重。
湿腌法:是配制成盐水,把肉浸泡在盐水中腌制。湿腌时盐的浓度很高,不低于25%,硝石不低于1%。为了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一般采用老卤腌制,但必须防止卤水变质。湿腌制品的色泽和风味不及干腌制品,而且含水多不宜保藏。
盐水注入法:是用注射器将盐水注入到肉中。此法腌制均匀,时间短。但其成品质量不及干腌制品,风味略差,煮食时肌肉收缩的程度也比较大。
(二)烟熏
烟熏是肉制品加工的主要手段,许多肉制品特别是西式肉制品如灌肠、火腿、培根等均需经过烟熏。肉品经过烟熏不仅获得特有的烟熏味,而且保存期延长,但随着冷冻保存技术的发展,烟熏防腐已降为次要的位置,烟熏技术已成为生产特种烟熏风味制品的一种加工方法。
烟熏的目的:
1、产生特有的烟熏气味。
2、具有发色作用。
3、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肉制品的保藏性。
烟熏方法:主要有冷熏法(15~25℃)、温熏法(30~50℃)和热熏法(50~80℃)。现在已有液熏法,将烟制成液态,过滤掉有害成分(3,4-苯丙芘等)。此外还有电熏法等。在熏烟过程中,熏烟成分最初在肉表面深积,随后各种熏烟成分向内部渗透,使肉制品呈现特有的色、香、味。
影响熏烟成分的因素:熏烟的成分、浓度、温度;产品的组织结构、脂肪和肌肉的比例;水分的含量、熏制的方法和时间等。
(三)煮制
煮制就是对产品实行热加工的过程,加热的方式有用水、蒸汽、油炸等,其目的是改善肉的感官性质,使肉黏着、凝固,产生与生肉不同的硬度、齿感、弹力等物理变化,固定制品的形态,使制品可以切成片状。使制品产生特有的香味和风味,稳定肉色,消灭微生物、寄生虫等,提高肉制品的保藏性。

腌制食品储存的最佳温度为3~8℃(不宜超过10℃),

如果放在冰箱的冷冻室(-6~-12℃),

腌制食品中的水分就极容易冻结而凝成小冰晶,

从而促进了食品内脂肪的氧化作用,

大大加快了脂肪类物质氧化反应的速度,造成腌制食品质量下降;

一般放在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或高温烘烤,就能达到防止脂肪氧化的目的;

如需放在冰箱里,应用塑料袋包扎密封后放在冷藏室内。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页版
©2008- 2021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7462号-1
联系电话:0535-673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