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只危害谷粒,农民朋友习惯称之为“灰包头”。由于人们认识不足,也不太重视,很少针对此病进行施药防治。稻曲病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米质,常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发病原因
1.天气原因。水稻抽穗扬花期出现低温、多雨、光照不足、多雾、多露的不良天气,会造成该病的发生、流行。
2.品种问题。不同的品种对该病的耐受力不一样。
3.施肥不当。过重、过迟偏施氮肥,使稻株生长过于繁茂、嫩绿,容易诱发此病。
二、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进行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动2~3次。
3.合理施肥。要氮、磷、钾配方施肥,不要过量施用氮肥,特别要防止过迟偏施氮肥。
4.药剂防治。于抽穗前5~10天和破口期各用5%井岗霉素水剂(或12.5%纹霉清水剂)300毫升+20%粉锈宁乳油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1次,也可用12.5%纹霉清水剂300毫升+50%多菌灵150~2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进行防治。
- wuyuling回答:
- 2009-11-16 19:48
- 吴问立回答:
- 2009-11-13 01:41
稻曲病又名绿穗病、谷花病、开花米,在我国及日本又称其为“丰收病”。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且因病菌含对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C9H6O7。用混有0.5%以上的病谷喂猪后,肉猪生长,增重速率下降;母猪产死胎,畸形胎、仔猪成活降低。对人的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1、稻曲病的危害症状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只为害谷粒。每穗上的病谷少则1-2粒,多的可达40-50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包裹全颖,渐变为绿色后龟裂,散布出黑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粉状,略带粘性,不易飞散,但可借气流传播,在水稻子开花时侵染花器和幼颖。
2、稻曲病的损失 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产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降低。此病引起结实率、千粒重下降。穗重损失与病粒数呈正相关;一般产量损失约5%,重的更多。
3、稻曲病发病过程 病菌以菌核和附在种子上在厚垣孢子过冬。菌核在第二年7-8月发育而产生大量子囊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源。稻曲病从开花经7-14天,从内、外颖缝合处现淡绿白色小菌块、渐大,后为带绿黄色扁球形菌块,膨大、破裂散出橙黄色厚垣孢子粉,病粒成熟为暗绿或墨绿色,病粒出现至成熟,经约40天。
4、影响稻曲病发病的因素 稻曲病发病率及程度与水稻品种抗性、施肥,特别是氮素,抽穗早迟,及气候密切相关。抽穗期阴雨日多、量大,日照弱而短,荫蔽大,露水多、雾大氮肥偏重、迟施、病重。
寄主 稻曲病自然寄主有:水稻、陆稻、野生稻、玉米、马唐等。
品种 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播期发病有差异;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晚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
气候 孕穗期低温、多雨、日照少,出穗后温高,湿大,发病多且重。病菌在24℃ -32℃ 时发育良好,以26℃ -28℃ 最适宜。湿度高利于病害发生,尤以抽穗扬花期阴雨日多为甚。
稻曲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为防治稻曲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水稻播种前注意清除病残体及田间的病源物。合理施肥,氮、磷、钾要配合使用,不要偏施氮肥。
2、药剂防治 用药适期在水稻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如需防治第二次,则在水稻破口期(水稻破口50%左右)施药。齐穗期防治效果较差。
(1)每亩用20%井冈霉素37.5克 ,或50%井冈霉素500倍液防治。
(2)每亩用20%粉锈宁(又名三唑酮)乳油75毫升。
(3)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 对水喷雾。
1、稻曲病的危害症状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只为害谷粒。每穗上的病谷少则1-2粒,多的可达40-50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包裹全颖,渐变为绿色后龟裂,散布出黑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粉状,略带粘性,不易飞散,但可借气流传播,在水稻子开花时侵染花器和幼颖。
2、稻曲病的损失 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产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降低。此病引起结实率、千粒重下降。穗重损失与病粒数呈正相关;一般产量损失约5%,重的更多。
3、稻曲病发病过程 病菌以菌核和附在种子上在厚垣孢子过冬。菌核在第二年7-8月发育而产生大量子囊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源。稻曲病从开花经7-14天,从内、外颖缝合处现淡绿白色小菌块、渐大,后为带绿黄色扁球形菌块,膨大、破裂散出橙黄色厚垣孢子粉,病粒成熟为暗绿或墨绿色,病粒出现至成熟,经约40天。
4、影响稻曲病发病的因素 稻曲病发病率及程度与水稻品种抗性、施肥,特别是氮素,抽穗早迟,及气候密切相关。抽穗期阴雨日多、量大,日照弱而短,荫蔽大,露水多、雾大氮肥偏重、迟施、病重。
寄主 稻曲病自然寄主有:水稻、陆稻、野生稻、玉米、马唐等。
品种 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播期发病有差异;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晚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
气候 孕穗期低温、多雨、日照少,出穗后温高,湿大,发病多且重。病菌在
稻曲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为防治稻曲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水稻播种前注意清除病残体及田间的病源物。合理施肥,氮、磷、钾要配合使用,不要偏施氮肥。
2、药剂防治 用药适期在水稻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如需防治第二次,则在水稻破口期(水稻破口50%左右)施药。齐穗期防治效果较差。
(1)每亩用20%井冈霉素
(2)每亩用20%粉锈宁(又名三唑酮)乳油75毫升。
(3)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