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造成植株矮小,结果枝和结荚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苗期发生严重时可使整株死亡,大发年如不及时防治,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少50%以上。
一、发生规律 大豆蚜一年发生18代。在北方以卵在蚜腋或枝条隙缝里越冬,次年春季4月间平均气温约达10℃,鼠李芽鳞露绿,越冬卵开始卵子孵化为干母,干母孤雌胎生繁殖1―2代。5月中下旬鼠李开花前后又值豆苗出土以后,发生有翅胎生雌蚜,向豆田迁飞,在豆田孤雌胎生繁殖10余代。6月末至7月初是豆田大豆蚜盛发前期,7月中下旬为盛发期,可使大豆受害成灾,7月末开始,气候和营养条件逐渐对大豆蚜不利,豆株上出现淡黄体小的蚜虫,为蚜量消退标志,8月末至9月初为大豆蚜繁殖后期产生有翅型性母蚜飞回越冬寄主鼠李上,并胎生无翅型产卵成性雌蚜,另一部分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飞回越冬寄主,雌雄交配产卵越冬。
大豆蚜在一年中,一般有4次迁飞,相应地在大豆上有几个消长阶段。如在东北,第一次迁飞出现在大豆幼苗出土期,蚜虫自冬寄主迁到豆田,在田间成零星发生阶段。第一次迁飞在6月下旬,是大豆蚜在本田扩散蔓延阶段。蚜虫分布已由点到面,但虫口密度尚不大,是豆蚜在田间盛发前期,如能在第二次迁飞前治蚜,能有效控制危害。第三次迁飞在7月中旬,正值大豆开花期,蚜虫迅速扩展全田,单株蚜量猛增,是大豆蚜大发生阶段,第四次迁飞在9月份,由于在8月初气候和营养等条件逐渐转为对蚜虫不利,蚜量随之而下降。到9月初开始先后产生有翅雌蚜飞回越冬寄生。
气候条件是影响大豆蚜种群量波动的关键因素。据东北调查,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越冬孵化,幼蚜成活和成蚜繁殖期,如雨水充沛鼠李生长旺盛,则蚜虫成活率高,繁殖量大;二是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大豆蚜盛发前期,此期内如旬平均温度达20℃―24℃旬平均相对湿度在78%以下极有利于大豆蚜的繁殖,导致花期严重危害。
二、形态特征 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1―1.5mm。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触角6节,约与体等长,灰黑色,第3节上有6―7个次生感觉孔,排成一列。腹管圆筒形,黑色,基部比端部粗两倍,上有瓦片状轮纹。尾片黑色,圆锥形,中部略溢,生有2―4对长毛。
无翅胎生雌芽:体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1―1.3mm。触角较身体为短,无次生感觉孔。尾片有3―4对长毛,其余特征基本同有翅型胎生雌蚜。
三、防治技术 (一)苗期预防:75%的3911乳剂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可防治苗期蚜虫,同时兼治苗期的某些其它害虫。此外,亦可采取种子包衣剂技术即可防蚜,又达到增产的目的。
(二)其它生育期防治:据辽宁研究表明,在辽宁省6月下旬是大豆蚜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生产上推行百株蚜量一万头的防治指标可放宽。铁丰18号大豆可放宽到2.38―4.01万头,辽豆3号放宽到2.65―3.30万头,以查蚜量为防治指标进行适期防治。同时亦可以卷叶株率为大面积生产防治的批示指标,由于卷叶株率与百株蚜量密切有关,即Y=4.283+1.8419X=(r=0.9)故提出,铁丰18卷叶株率为10%,辽豆3号为8%时,应立即进行防治,此法简单易于大田应用,根据虫情调查,可选下列药剂。
1、1.5%乐果粉剂或5%西维因粉或2%扑灭威粉喷粉,每亩1.5―2kg。
2、在苗期用35%伏杀磷A125克/亩喷雾对大豆蚜控制效果显著而不杀天敌。为避免大豆蚜产生抗性,可与氰菊酯A13克/亩交替使用。
3、20%乐果乳油或50%灭蚜净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稀释1500―2000倍喷雾。
4、90%乐果乳油或88%―90%乙酰甲胺磷稀释10倍,每亩用稀释液350克,超低容量喷雾
- zhujianbobobo回答:
- 2009-10-12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