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知识堂
茄子绵疫病怎么防治?
答案列表
茄子绵疫病俗称烂果、水烂,是茄子重要病害之一,在各地普遍发生。茄子各生育期均可受害。一般损失20-30%,严重时50%以上,其结果盛期也是发病盛期,多雨地区和年份常爆发成灾,造成毁灭性损失。

一、病害识别

主要为害果实,近地面果实先发病,初为水渍状圆斑,后扩大至整个果实。病斑稍凹陷,黄褐色或暗褐色,果肉黑褐色,腐烂,易脱落。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病果易蒂落,或收缩而成僵果。也可为害叶、茎、花,嫩茎染病,形成水渍状、暗绿色或紫褐色病斑,缢缩或折断。湿度大时生稀疏白霉,其上部叶片萎垂。叶受害产生不规则或近圆形水渍状褐色病斑,有明显轮纹。潮湿时,病斑上生稀疏白霉。幼苗被害,胚茎基部呈水渍状坏死,引起猝倒。

二、发病条件

茄子绵疫病属于真菌病害。病菌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靠风吹、雨溅先侵染靠近地面的果实和茎叶,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又通过风、雨、灌溉等传播。高温高湿、雨后暴晴天气、植株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地块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因为茄子品种对绵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各地经验都认为圆茄类型的品种比长茄类型品种较抗病。例如北京的九叶茄,天津的灯笼红、山东的五星茄等。作为抗病、耐病的主要原因是圆滑的果面,不易给水珠、水雾留有存在的条件,在无水滴、水雾的情况下,即便有孢子囊存在,也不具备萌芽的条件。另外是厚皮品种比薄皮品种较抗病,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较抗病。

2、地膜覆盖。采用黑色地膜覆盖地面或铺于行间,能够阻断土壤中病菌孢子对茄果的飞溅传播,从而起到较好的防病效果。还可以借日光进行高温灭菌及防止杂草生长。

3、实行轮作。要合理安排地块,忌与西红柿、辣椒等茄科、葫芦科作物连作。因为绵疫病菌除了为害茄子外,还可为害番茄、辣椒、马铃薯、黄瓜、南瓜等作物,一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制度。

4、精心选地。要注意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并且采用深沟高畦栽培方式,有利于雨后排水。防止洼地栽培,尽量避开土壤粘重,雨后易积水的地块。

5、科学肥水。施足腐熟农家肥,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小水细灌不积水,中午暴雨后要立即浇压清水,以抵制侵染增强植株抗病力。

6、精细管理。适时整枝,打去下部老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并将病残体带出田外,以防止再侵染。

7、药剂防治。茄子定植前以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布苗床,使其带药定植缓苗后,以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保护,初始发病出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拔除销毁并喷药防治。在结果期特别是雨季前要喷药保护,防止病害发生。有的农民从雨季开始,每隔7天喷一次1:1:200倍波尔多液进行防护,效果很好。一旦发病,必须立即施药。药剂有75%百菌清500-600倍夜,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等,一般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为防止形成抗药性每次用药宜采用不同种类药剂。
  茄子绵疫病的防治技术如下:     
    一、选用抗病品种:一般圆茄品种较长茄品种抗病,可以选用。
    二、加强栽培管理:与非茄科、葫芦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采用高畦或中高畦栽培,施足腐熟农家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夏季天气炎热,中午暴雨后要及时排水,并小灌清凉井水。雨后及时采收,并注意摘除病果、病叶。有条件的可覆盖地膜,以降低湿度,减少雨水传播病菌。
    三、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1份,与泥土3份混合,用种子重量的0.10%拌种。
    四、选用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重点保护中下部茄果。药剂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1.症状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果实。果实受害多以下部老果较多,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果实内部变黑腐烂且易脱落。病果落地后,由于潮湿可使全果腐烂遍生白霉,最后干缩成僵果。叶片被害,病部水浸状,褐色,有明显轮纹,潮湿时边缘不明显,扩展极快,病斑上生有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干燥时病斑停止扩大,病部组织干枯。花被害;常在发病盛期,呈水浸状褐色湿腐,向下蔓延,常使嫩茎变褐腐烂,缢缩以致折断,上部叶片萎蔫下垂。幼苗受害,常发生猝倒现象,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此病由辣椒疫霉属真菌浸染所致。在高温(28~30℃最适)、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过密、定植过迟、偏施氮肥、管理粗放、重茬、长果型品种发病较重。特别是在结果期、雨后暴晴,最易发病。在保护地湿度大,植株上有水(侵染水),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气温25~35℃条件下,发病较迅速。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为害。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页版
©2008- 2021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7462号-1
联系电话:0535-673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