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又名青鲩、乌青、螺蛳青,该鱼个体大,肉质细嫩,居“四大家鱼”之首,深受垂钓者青睐,市场价格高,养殖效益好。现将池塘养殖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一、池塘准备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水深保持在1.5~2.5米,面积5~10亩,池埂坚实,不漏水、不渗水,池底平坦,淤泥较少。鱼种放养前清除池塘中过多的淤泥,曝晒池底数日,加水30厘米,然后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乳化后全池泼洒。要求池塘具备动力电源,每3~5亩水面配备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投饵机1台。
二、鱼种放养 待消毒药物(生石灰)毒性消失后,过滤注水,防止野杂鱼混入池内。鱼种放养结束时间宜在2月底前后,此时水温较低,鱼种的鳞片较紧,拉网、搬运等操作不易使鱼种受伤。每亩池塘水面放养尾重0.5公斤的二龄青鱼鱼种1500尾,搭配尾重0.3公斤的鲢鱼鱼种100尾、鳙鱼鱼种50尾和尾重0.05公斤的乌鳢鱼种20尾。鱼种入池前应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5分钟。
三、饲料投喂 选用粗蛋白质含量为35%以上的青鱼专用人工全价配合饲料,饲料颗径为4毫米,长度为颗径的1.5~2倍。日投饵率可按3月1.5%、4月2%、5月3%、6月4.5%、7月5%、8月5.5%、9月5%、10月3%、11月2%的参考投饵率标准执行,并视水温、水质、鱼病、鱼吃食活动等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每天投喂3~4次。
四、日常管理 1.巡塘。每天必须坚持早晚巡塘,检查水质,观察鱼类生长情况。6~9月,晴天中午开机增氧1~2小时,阴雨天半夜开机,浮头较重时必须开机到天明。2.水质管理。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6~9月每10~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穴每亩用量15~20公斤?雪。3.鱼病防治。用海因制剂全池泼洒消毒,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制成药饵投喂鱼类。
- P13764222577回答:
- 2008-09-20 22:04
- 那年的火回答:
- 2008-09-20 14:21
青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属于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体形长,形似草鱼,在四大家鱼中肉质最好,售价最高。属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成鱼阶段喜食螺丝、蚌壳肉、小鱼、小虾等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喜食各种配合饲料。
1、养殖环境条件
①池塘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水源的水质良好,不含有毒物质。
②青鱼生存温度为0-40.5℃。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PH值为6-9。最适宜的PH值为7-8.5,水中溶氧量不低于3mg/L。
2、苗种培育
①池塘面积2―4亩,水深1.5―2米为宜,进行常规清塘消毒。
②放鱼苗前3―5日,每亩施粪肥200―250公斤,培肥水质,以便青鱼下塘后就有适口饵料。
③放养青鱼乌仔5000―10000尾,调温后在上风处进行放养。
④放养初期以肥水为主,培养较多的小型浮游动物供青鱼食用,中后期投饲驯化喂养,青鱼比常规鱼对蛋白质要求偏高,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0%,鱼粉含量不少于15%,经过10天左右的驯化,大部分鱼均能上浮摄食,驯化时,投喂速度不宜过快。
⑤定期加注新水和施入光合细菌,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施用生石灰(20公斤/亩),调节水质,预防鱼病发生。
3、成鱼养殖
青鱼可以进行池塘主养和与其它家鱼混养。
在进行主养时,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同时,定期向池中投喂些新鲜的螺蚌肉,以满足青鱼的营养需要,加速青鱼的生长,其它饲养管理方法同苗种培育方法一样。
4、鱼病防治
青鱼在养殖过程中,病害特别多,种类跟草鱼一样,易患病毒性鱼病(出血病)和细菌性鱼病(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白头嘴病、白皮病)。
1、养殖环境条件
①池塘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水源的水质良好,不含有毒物质。
②青鱼生存温度为0-40.5℃。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PH值为6-9。最适宜的PH值为7-8.5,水中溶氧量不低于3mg/L。
2、苗种培育
①池塘面积2―4亩,水深1.5―2米为宜,进行常规清塘消毒。
②放鱼苗前3―5日,每亩施粪肥200―250公斤,培肥水质,以便青鱼下塘后就有适口饵料。
③放养青鱼乌仔5000―10000尾,调温后在上风处进行放养。
④放养初期以肥水为主,培养较多的小型浮游动物供青鱼食用,中后期投饲驯化喂养,青鱼比常规鱼对蛋白质要求偏高,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0%,鱼粉含量不少于15%,经过10天左右的驯化,大部分鱼均能上浮摄食,驯化时,投喂速度不宜过快。
⑤定期加注新水和施入光合细菌,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施用生石灰(20公斤/亩),调节水质,预防鱼病发生。
3、成鱼养殖
青鱼可以进行池塘主养和与其它家鱼混养。
在进行主养时,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同时,定期向池中投喂些新鲜的螺蚌肉,以满足青鱼的营养需要,加速青鱼的生长,其它饲养管理方法同苗种培育方法一样。
4、鱼病防治
青鱼在养殖过程中,病害特别多,种类跟草鱼一样,易患病毒性鱼病(出血病)和细菌性鱼病(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白头嘴病、白皮病)。